媽媽手是指發生在手腕橈側(大拇指側),第一背側間隔的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因為是由瑞士外科醫師De Quervain最先發現,所以又稱為De Quervain’sdisease ,同時常見於中年或是產後的婦女,故稱為媽媽手。

 

  解剖學上,手腕背側有六的底部為骨頭,外覆由纖維組成的伸側(同背側)支持帶(extensor retinaculum)所形成的管道( c a n a l ),稱之為背側間隔(dorsal compartments),其中通過第一背側間隔的為伸拇短肌肌腱(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 EPB)和外展拇長肌肌腱(Abductor Pollicis L o n g u s , A P L )及附於肌腱上的滑膜(synovial sheath)。由媽媽手的醫學名稱,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可知,其病因是類似韌帶結構的背側支持帶變厚,造成管道狹窄(stenosis),使得通過管道的肌腱和滑膜受到壓迫,產生腫脹發炎,嚴重時肌腱的滑動會受限,甚至造成沾黏。

  

  正常的肌腱、滑膜、支持帶在纖維骨管道( Fibro osseous canal)的縱切面解剖關係如下圖。

  D86BEC49925DAA5232CCB9B3E62E0719.jpg  

 


  媽媽手常見於中年(35-55歲)或產後的婦女,由於老媽長期操持家務,容易過度反覆使用拇指和手腕,尤其是拇指的過度外展或是手腕的橈側過度彎曲的動作,如擰毛巾、洗衣服 ...等等,而準媽媽在懷孕末期荷爾蒙的改變,滑膜及關節囊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發炎反應,產後突然增加抱小孩、換尿布、幫娃娃洗澡等婚前不曾做而產後大量反覆的動作,使得媽媽們較易得到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但是媽媽手也不一定是媽媽的專利,只要是長期反覆地使用拇指和手腕的工作,如端餐盤、打字、書寫、彈鋼琴、組裝等,就算為男性,也都是媽媽手的高危險群。

 

◎臨床症狀與診斷

最常見的症狀為橈骨莖突處,也就是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尤其是握、拇指外展、手腕向尺側偏移的動作時,疼痛會加劇。手腕有時會有緊繃的感覺、無法施力,大拇指的活動甚至會被「卡住」,觸診時常發現該處的腱鞘有增厚的現象,形成凸起的腫塊(tumor)。

 678031412BDECDECA570AF78BCD2165B.jpg



  典型的理學檢查為Finkelstein ' stest 。方法是先將拇指彎曲至貼於掌面,然後四指握於其上,檢查者將手腕向尺骨方向偏移,若是引起劇痛則診斷為媽媽手。目前媽媽手並沒有客觀的檢查來確定診斷,而軟組織超音波或X光只是用來評估發炎腫脹或是用於鑑別診斷,以排除其他疾病,如手腕之退化性關節炎、舟狀骨病變、腱鞘囊腫等等。

 

◎治療

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治療方式,就是減少拇指外展的動作和手腕的活動,多休息、維持正確的姿勢。

 

  在急性期,也是一動就會痛,且有患部紅腫熱痛的情況時,可以冰敷來緩和疼痛及發炎的狀況,使用副木將腕關節固定在中間位置(neutral position)或是稍微伸展姿勢(腕關節伸展 15°-20°,拇指偏向橈側30°)。口服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物(NSAID) ,或是疼痛部位注射類固醇,但不宜連續注射太多次,否則會導致肌腱斷裂。

  

  在亞急性期,也就是手部活動時仍有明顯疼痛,但是腫脹及局部熱感已逐漸消失,可以使用藥物止痛並配合物理治療包括局部熱敷和超音波治療,以及深層按摩(deep friction massage ),每星期按摩三次、每次按摩20分鐘,以撫平肌腱和滑膜之間的疤痕組織,減少滑膜的刺激。

 

  在慢性期則是手部疼痛減輕,但拇指用力時會出現無力感,此時建議處理方式,包括肌肉拉長伸展運動和肌力加強運動,同時持續局部熱敷和按摩

 

  對於保守療法無法改善或是一再復發的患者,可以考慮外科手術的方法

,先在手腕處橫切約一公分的傷口,找到第一背側間隔的腱鞘後將腱鞘切除

,縫合傷口並壓迫性包紮,限制手部運動約七天,二星期後拆線。手術的方式可以明確消除肌腱在腱鞘中滑動的障礙並減少磨損和發炎症狀,但需注意表面橈神經的傷害所導致橈側手背麻木的併發症。

 

◎預防

避免罹患媽媽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哺育母乳、日常生活及家務工作時

,注意是否有不當的姿勢和用力方式,不要過度或是持續只用拇指,避免拇指長時間或經常重複的動作。例如無論是單手或雙手抱嬰兒時,盡量將五指併攏,手掌與手腕呈水平狀,以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避免重量完全由虎口及拇指承受,待疼痛症狀消失後,可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以減少媽媽手復發得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貴人母☆艾莉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